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场逻辑、基本经验与推进路径

    代红伟;

    加强政治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反思,是党完善自身建设、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夯实党员政治信仰,坚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不断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坚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强化党员政治能力,坚持常态化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立足新征程,要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丰富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严格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增强党的自我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断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25年04期 v.46;No.24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 数字游戏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囿与实践路向——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赵宇璇;

    随着数字游戏产业日益发展,数字游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赋能逐渐显现。作为国产数字游戏代表的《黑神话:悟空》,不仅在全球掀起了“西游”热,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时代化创新与智能化传播。同时,也应重视数字游戏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时出现的系统化内容与碎片化元素的矛盾、宏大化叙事与娱乐化表达的失衡、传统化形态与复杂化呈现的冲突等现实困囿。因此,在数字游戏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未来进程中,应做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厚植文化传承的底层支撑,优化文化叙事表达以完善文化创新的运营模式,改进文化呈现形式以构建文化传播的媒介生态。

    2025年04期 v.46;No.24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江右文化研究

  • 体悟·书写·对抗:论须溪词中的时间意识

    陈凌霄;杨许波;

    南宋遗民词人刘辰翁生命体验丰富,其词反映出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厚重的生命情感。刘辰翁深刻体悟时间,其时间意识的具体内涵表现为个体生命短暂脆弱、国家命运兴衰无常、生命价值失落无着。具体创作中,刘辰翁运用时值变化、时间对比、时空交织的手法表现独特时间意识。面对伴随时间意识产生的时间焦虑,刘辰翁积极尝试缓解,表现为参禅学道以涵养身心、宣泄交流以疏导忧虑、以词存史以创造价值。透过时间意识,刘辰翁在有限生命中对道义节操的坚守和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得以展现。

    2025年04期 v.46;No.243 14-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 近十年(2015—2024)江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的考察

    胡乐伟;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对近十年(2015—2024)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江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梳理,考察发文的年际变化、基金论文分布、研究关注的时段和地域特征以及研究内容关注的领域等方面。研究发现,近十年江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发文数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年际差异较大,基金论文与发文数量的年际分布呈正相关。发文的机构分布呈现显著的区域集中性。从研究成果关注的地域来看,赣北和赣南较多,赣中相对较少。研究热点则聚焦于历史民俗地理、历史文教地理与历史宗教地理领域。

    2025年04期 v.46;No.243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文学艺术研究

  • 论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破”与“立”

    许爱珠;林奕敏;

    《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了中国影史的最高票房,在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后仍在不断刷新,是名副其实的“国漫之光”。影片挣脱续集魔咒,超越前作,基于“破”与“立”的双重路径,对古典神话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在“破”的维度上,其一打破神话叙事的固有窠臼,将哲学命题融入成长叙事实现共情转译;其二突破技术瓶颈,引领数字影像表现与电影产业升级。在“立”的维度上,影片对传统视听符号进行重新编码,构建中国美学元素的现代表达体系;同时,影片通过重塑新生代审美的创作设计,尝试建立东方美学的艺术范式。中国国产动画电影创作如何以本土文化的主体性探索、在全球票房与艺术价值层面实现多赢,《哪吒之魔童闹海》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025年04期 v.46;No.243 26-3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 当代语境下非遗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中的多维转译

    周升;叶菁;

    当代语境下,探讨非遗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中多维转译的挑战与对策,对促进非遗文化符号更好融入当下社会审美体系,进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从全球化、数字化与多元文化三个方面分析非遗文化符号在当代语境中的特征、机遇与挑战。其次,在此背景下探讨非遗文化符号在文创产品中转译的具体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佐证。最后,从内涵价值、数字技术和情感体验三个维度的不同角度探讨具体的转译方法。

    2025年04期 v.46;No.243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 乡土棱镜折射出的人间万象——从《深山》看吕新的先锋美学

    翟永明;张达;

    吕新是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和先锋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和强烈的辨识度,但却鲜少有研究者能够关注到这位作家。《深山》是吕新最新创作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吕新借助富有感染力的感官叙事,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山村生活进行现实性书写,传达出命运的荒诞和悲凉之感;特殊叙述话语的运用,则进一步凸显出作者的批判意识。《深山》是一部极其“吕新式”的作品,在“先锋”的面孔下,蕴含着吕新对人生和现实的独特思索。

    2025年04期 v.46;No.243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 人工智能语境下摄影作品乡土叙事的路径探索

    陈伊宁;

    摄影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在重塑乡村经济发展、守护乡土文化根脉、构建和谐乡村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赋能下,乡村文化的视觉表达渠道日益多元,传播效率显著提升。然而,当前乡村影像实践仍面临表达机制缺失、在地主体缺位、智能技术错配、组织能力薄弱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影像的传播效果、社会价值与教化功能。基于此,以影像为核心,结合视觉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民族志影像的叙事逻辑和AI工具在影像整理与分析中的应用等三个层面,尝试建立以“文化认同生成”为目标的影像实践新路径,并通过分析政策导向与现实困境,构建在AI参与下的乡土影像表达机制,为助力乡村视觉文化振兴提供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46;No.243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8K]
  • 立场与介入:科普短视频标题表达策略与互动实现

    黄文涓;

    本研究基于Hyland互动元话语理论,以2020—2024年B站1273个百万播放量科普短视频标题为样本,系统分析其立场与介入标记的分布特征及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创作者侧重运用介入策略提升用户参与,标题中介入标记占比85.3%,其中提问(占介入标记61.2%)成为最典型的互动设计,通过修辞性问题构建认知缺口;立场标记占比14.7%,自我指称语和态度标记构成立场表达的主要手段。从语用功能分析,B站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在标题中通过立场锚定、身份对话、认知引导与行为驱动四个维度,实现与观众的双向互动。该研究不仅拓展了元话语理论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边界,为优化科学传播策略提供实证依据,同时揭示了知识再生产过程中内容生产者与用户群体基于平台生态形成的互动实现机制。

    2025年04期 v.46;No.243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实挑战与因应之策

    闫海莹;董帅;王娇;

    舆情空间通过议题建构与情感动员形成思想交锋的镜像场域,为思政工作提供动态情境资源。聚焦高校网络舆情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场域,基于制度、内容、主体、技术四维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形势严峻、供需失衡、主体单一和技术限度四方面的现实挑战并亟待疏解。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在夯实基座、摸清底数、多元协同、数字赋能的实践逻辑理路下,进一步健全制度规范、强化价值引领,充实内容体系、回应现实需求,打造多元主体、夯实行动共同体,变革技术体系、推动智慧思政。

    2025年04期 v.46;No.243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 机遇、隐忧与对策: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朱天星;刘流民;

    在数智化浪潮到来的时代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创新驱动力量,正在深度重构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结构、行为特征与思维范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因素。在此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整合、多模态内容生成与教育场景拓展、人机协同共创价值认同新生态,为助推高校实现精准思政带来新的机遇。然而,在享受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红利的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也将面临算法黑箱稀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带来的价值失范、信息茧房、主体性危机等一系列风险。因此,通过构建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治理框架、重塑人机协同的教育主体性结构、探索虚实融合的思政教育新生态等应对策略,能一定程度上助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范式的转型升级。

    2025年04期 v.46;No.243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2K]
  • “泛娱乐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发展困境及应对研究

    王晨;

    “泛娱乐化”社会思潮的广泛渗透,对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挑战。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价值、情感与行为认同,致使他们在价值判断、情感归属和行为选择上陷入迷茫、出现偏离等问题。要有效应对此挑战,必须从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传播的话语权,提升大学生主流价值认知水平入手。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

    2025年04期 v.46;No.243 71-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教育教学研究

  • 传统蒙学教材中的识字教育论析

    王瑞英;

    识字教育是古代蒙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蒙学教育的识字教材是古代语言文字教育的载体。古代蒙学的识字教育对当代语文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梳理和挖掘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特点,总结传统蒙学识字教育的内在特点和经验,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有所裨益,对当今的教材编写和识字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04期 v.46;No.243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5K]
  • 深度阅读视域下散文写作三重向度探究——以《我与地坛》(节选)教学为例

    熊玫;

    《我与地坛》(节选)是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书写引发对于生命的感悟。为了充分领会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是教师教学中必须把握的重点。作为当代散文中的经典,《我与地坛》(节选)表现了人与风景的关系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守护以及互文式书写与超越等层面的写作特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引领高中生深度阅读来探究散文写作的三重向度,以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2025年04期 v.46;No.243 81-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8K]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生管理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李曼;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管理场域泛在化、个性化指导精准化、资源配置精细化等机遇,也带来了技术赋权冲击人文权威、智能依赖固化学生认知、工具理性弱化师生情感互动等挑战。对此,应进一步厘清技术与管理的权责边界,构建智能技术层、管理价值层、学生主体层、社会资源层“四维联动”的协作式生态系统,实现人机双向赋能、强化师生情感互动,真正实现智能向善的科技伦理目标。

    2025年04期 v.46;No.243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9K]
  • 打造“金课”的大学课堂深度学习设计策略——《课堂深度学习设计——面向核心素养发展》评介

    万丹梅;

    当前,国家层面已实施三批次的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对大学的课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南昌教授最新专著《课堂深度学习设计——面向核心素养发展》从学习科学视角,建构了系统完整的课堂深度学习设计理论。该设计理论由学习理念、设计思维、设计模式、评价与隐性文化工具与技术支持等要素组成,丰富了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可为基于“金课”标准的大学高质量课堂建设,提供一条深度学习设计的课堂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46;No.243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3K]
  • 归化与异化在非遗英译中的应用——以九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刘文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结晶。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英译加以研究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在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直译法、音译法、音译加解释法对九江市非遗项目名称进行英译研究,同时采用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等翻译方法对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文本进行英译研究,能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当地乡村经济的振兴提供助力。

    2025年04期 v.46;No.243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 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通物理实验“三自”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舒春花;夏万根;李嵩松;万智;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以及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待完善等问题,可提出“三自”教学模式,即自主设计、自我探究和自行评价。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主动探究实验过程以及自行评价实验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此外,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三自”教学模式中,通过科学家故事、科研诚信教育等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学实践表明,“三自”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验技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有效路径。

    2025年04期 v.46;No.243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7K]
  • 基于STEAM理念的学科渗透式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研究

    张晓娇;潘腾;

    跨学科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对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STEAM理念为指导,从教学课题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三方面进行学科渗透式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研究,并以“加权平均数”为例进行案例设计和说明。在保持数学学科系统性的前提下,通过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多学科元素的有机融合,结合华为招聘、气候数据分析等真实情境,同时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社会责任教育,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及其实际应用价值,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能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推动STEAM理念在数学课堂的落地。

    2025年04期 v.46;No.243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4K]
  • 跨学科视野下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的价值、路径与案例

    孙庆括;刘欣怡;徐新爱;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从探讨跨学科视野下的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价值和路径出发,以“制定武汉的旅游计划”为例,从项目主题与目标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展示评价等阶段出发,开发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能够为数学课程标准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教学理念落地及初中数学教师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6;No.243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2K]

经济与管理研究

  • 江西省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错位及影响机理研究

    邹波;慎淑慧;

    以江西省4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105个国家级及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重心偏离和错位指数等方法分析江西省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重点村之间的空间关系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者在省域和区域空间上的分布方向性大体相同轻微偏异;传统村落呈现“少聚集区,大片区”特征,乡村旅游重点村呈现“多聚集区,小片区”特征;从各市视角看,两者均存在明显的重心偏离现象,宜春偏离最强,新余偏离最弱;两者之间形成四种空间错位类型,以正向低错位为主,负向高、低错位和正向高错位类型为辅助,整体呈现橄榄型的分布状态;江西省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错位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其中公路密度、海拔高度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

    2025年04期 v.46;No.243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4K]
  • 低碳消费行为的内涵和影响因素研究:回顾与展望

    万立群;万敏琍;

    低碳消费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的可持续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虽然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低碳消费展开了研究,但对“低碳消费”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且对低碳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归纳与总结也不够全面。在回顾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低碳消费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然后从人口统计特征、消费者心理和情境变量三个视角全面深入地归纳、总结影响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基于这些影响因素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文化背景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了推进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对策建议;最后,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6;No.243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书院研究

  • 新余古代书院研究

    钱耐香;刘元君;刘慧;

    对新余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书院如蒙山书院、石门书院、瀛洲书院、正德书院等进行了资料挖掘收集和整理归纳,研究了书院的兴盛与历史朝代更替的关联,分析了书院在教学育人方面所起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新余古代书院优秀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其书院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学习,对现代教育亦有诸多启示。

    2025年04期 v.46;No.243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