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军伟;成璐瑶;
乾嘉诗人曾廷枚(1734—1816),品高学粹,性情恬澹,现存诗集共十五卷。其诗歌内容丰富多元、涉猎颇广,既有寄情山水的自然抒怀,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写照;既有饱含家国忧思的深沉感叹,亦不乏托物言志的丹青题咏。其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师法众人、不囿一隅;喜用叠词典故,语言凝练且极具节奏韵律;风格多样,清丽与婉约共举,简朴与繁复相对,沉郁与豪迈并存。考辨梳理曾廷枚的诗歌内容及其艺术特色对推动清代江西诗歌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v.46;No.244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 方宁;
清代,方志编修进入全盛期,地处赣西北的武宁县在这一时期持续编纂的志书有七部之多。自明代起,方志编修逐渐形成制度化,即朝廷颁布命令,省修通志颁定程式,府州县按程式编修各级志书,且以官方主导、民间参与的模式推动修志。乾嘉以后,考据学盛行,其治学原则和方法渗透到方志编纂中。通过对清代不同时期编纂的三部《武宁县志》体例、内容和资料征引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在方志编纂制度化、地方“崇儒复古”文风和乾嘉考据学流行的影响下,志书编纂经过不断发展衍变,呈现出编纂体例渐趋程式化和固定化、编纂内容渐趋考据化、资料征引渐趋多样化等特征。虽然这三部志书时代特征鲜明,但地域特色却略显不足。
2025年05期 v.46;No.244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 刘宝珍;陈子君;
“问题报告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是大量采取综合宏观结构、以文学手段就某一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关照的报告文学。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看,“问题报告文学”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但从研究现状看,理论界对“问题报告文学”的关注极其有限。为此,论文基于创作层面,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问题报告文学”创作成果,主要包括:“问题报告文学”作品集、报告文学作品集中的“问题报告文学”和“问题报告文学”获奖作品。基于此,可理清“问题报告文学”主要创作者及其代表性作品,为研究“问题报告文学”作家作品提供史料支撑和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46;No.244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 陈丽;
从物叙事角度来看,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由霍建起导演的电影《暖》以镜子、信、秋千、火车、红纱巾等物构建了丰富多样的物体系,在不同的物叙事模式中体现了多重叙事功能,主要有物参与叙事进程,推动情节发展;物被赋予符号意义,延伸叙事广度;物显露本体自性,深化故事空间三个方面。《暖》运用物的叙事打破了人物事件的情感维度,在物的世界中交织了对个体生存、时代发展以及自然生命的多重关注,展现出了深刻的艺术魅力。
2025年05期 v.46;No.244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孙继伟;
宋代笔记文被视为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文学史与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人笔记内容庞杂,体式丰富,风格多样。宋人笔记中有许多对域外各国各类风物的记载,既有对其自然风光的描绘、器用物产的记录,还有对其民风民俗的书写以及宗教传统的记述,这些无不证明着宋人对域外国家的多维关照。宋人笔记中的域外书写架构了当时人们对异国世界的真实图景与虚构想象。梳理《全宋笔记》中记载的域外国家及其风物,从时代与科技、积累与创作、朝贡与贸易三个维度探究其书写的社会背景,进而挖掘宋人笔记中域外书写的史学价值与文学意义。
2025年05期 v.46;No.244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 夏妤荻;王子雯;
本文针对《媒介、文化与知识传播》一书展开深度述评,系统解构媒介、文化、知识三者的互构性,认为本书通过三重视角剖析了近代中国知识转型:其一,媒介形式变革驱动知识秩序重构。以19世纪“书刊更替”为转折点,旧知识生产体系被打破,近代媒介成为“知识形态编码者”,通过制度化实践重塑学术生态,凸显多元主体博弈下现代性话语生成的协同性。其二,话语流变揭示权力张力。新名词的“浮动能指”特质到劳动叙事的“神圣”异化,暴露了现代性话语如何通过修辞策略实现权力规训。其三,感官实践勾连主体与物质世界。聚焦感官媒介,阐明知识传播具身于“取—予”交互,在身体经验与理性认知的递归中建构起主体性。文末前瞻了数字时代知识传播的悖论——技术消弭时空,导致“灵韵散佚”,算法重组催生了弗鲁塞尔意义上的“无维度信息流”。媒介研究需持批判之维,在技术迭代中审视知识政治性,平衡解放潜能与权力规训。
2025年05期 v.46;No.244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 陶宗华;王从启;
在AI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文旅产品也呈现出繁琐复杂的状态,因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的审美也出现了新的现象。作为一名设计者,在数字文旅产品的设计中,首先要处理好的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现代媒介的多元化为数字文旅产品的传输也提供了无限的融合,继而也带来了设计审美的演变。数字文旅产品具备一定的多媒介延伸特性,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该特性主要是由网络媒体的多媒综合性所决定的。网络媒体不仅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多媒体产品,还可以将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进一步承载,使得审美客体也进一步发展。因此,当前的媒介传播方式不仅传递了审美客体,在一定程度上还传播了审美主体的感受,这种多维传输的特点使当前的媒介传播在传播广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5年05期 v.46;No.244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 李露洋;
文章通过文化记忆理论视角,系统阐释了东北红色歌曲的当代价值转化路径。在理论层面,研究构建了“自然意象—民俗仪式—方言俚语—数字技术—文旅融合”的分析框架,揭示了红色歌曲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多层价值。在实践层面,通过三维声景还原、AI作曲实验等数字技术赋能,以及短视频叙事、剧本杀游戏化传播等融媒体实践,形成了“资源—技术—受众”的活化链。面向东北振兴战略,红色文化的三重支撑路径逐渐清晰:作为精神纽带凝聚区域认同,作为创意资源驱动文旅融合,作为教育载体培育时代新人。这种文化支撑力的释放,将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价值引领与动能转换的双重助力,同时也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
2025年05期 v.46;No.244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温健琳;陶子;
红色文化资源凝结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成就与精神成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内核和优质育人资源。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才高质量培养的迫切要求,具有发挥铸魂育人功能、构建立体育人格局、打造精准育人模式的价值意蕴。但“数字赋能”并非“数字万能”,当前还潜藏着技术失衡、技术失当和技术失度等现实困境,要从推动基座建设、优化算法推荐和统合价值理性等层面探索推动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深度耦合,为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实效性提供新动能。
2025年05期 v.46;No.244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 刘菡;郑斌;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方法,着力解决融入过程中存在的理论阐释不够到位、浸润体系尚未形成、育人模式有待完善等问题,在融入的过程中突出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实践赋能、结果评价,能有效提升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025年05期 v.46;No.244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 周晶;马翠;
红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创建卫生健康事业的进程中创造的具备强大生命力和优秀基因的文化体系。红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文化与医疗卫生文化的精华融为一体,其核心的价值内涵体现在将人民健康置于服务首位的理念上,强调医者需秉持仁爱之心及精湛医术与大医之德的职业操守。广大医学工作者在医疗卫生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和人文情怀共同构成了红医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新时代红医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分析红医文化的理论根基,阐述红医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价值实现的路径,通过教育重构、数字赋能和实践融合,以实现红医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2025年05期 v.46;No.244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 钟贞山;吴晨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引导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及其演进规律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其创造发展的历史考察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高度契合。将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清晰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点,理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回应,也能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中“五个文明”生成的历史脉络。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025年05期 v.46;No.244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 刘慧霞;左思雨;
学前师范音乐教育肩负培育未来幼儿美育启蒙者的重要使命。回溯我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其历经萌芽(1903—1918)、探索(1919—1949)、曲折重建(1949—20世纪末)、新发展(21世纪以来)四个阶段,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探索到规范的跨越,朝着民族化与科学化方向稳步前行。从百年演进脉络看,当前的困境具有鲜明历史延续性:师资队伍专业适配性不足,延续了民国时期依赖外籍师资导致的专业属性模糊问题;课程内容本土文化根基薄弱,与萌芽期过度依赖外来模式形成的“重西轻中”倾向一脉相承;课程标准缺乏统一规范,忽视了历史上政策稳定性对教育发展的关键作用;教育理念偏离“幼儿为本”,与近代先驱的“儿童本位”探索形成对照。为此,需立足历史经验,通过重塑师资体系、强化课程文化主体性、构建政策保障框架、革新教育理念,推动学前师范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v.46;No.244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 陈勇;杨虎民;
《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道德经》认为“道”是世界和生命的本源与本体,围绕生命问题展开了哲学思考,关注生命相关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从生命本源观、生命过程观、生命价值观、生命本质观和生命教育观五个方面去探讨《道德经》的生命教育思想,在充分认识《道德经》生命哲学体现“道生万物”“蓄德成形”“重身贵生”“舍生取义”“朴真自然”“自然天命”等显著特点的同时,发现其对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积极作用。
2025年05期 v.46;No.244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 王文勇;蔡佳欣;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蕴含丰富的美育元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学生体验感不强、教师目标模糊、方法创新不够等问题。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美育实施,需要聚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维体系,并寻找相应的具体策略。目标上锚定分层美育目标,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内容上深耕教材美育元素,结合课外拓展活动;方法上创新吟诵教学、任务驱动、生成式AI辅助及知人论世等多元路径;评价上构建横向纵向结合、过程结果兼顾的多元动态体系。古典诗歌“以美育人”的教学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更好地完成课标要求。
2025年05期 v.46;No.244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 曹晓薇;
学校教育时间即教育活动发生和存续于学校空间中的时间,具有多重符号性表达的意蕴。在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学校教育时间呈现出新的组织特征。时钟规训形成了标准取向的教育时间,效率编码建构了理性取向的教育时间,资本烙印推动了价值取向的教育时间,权力拓扑维系了权威取向的教育时间。教育时间亦呈现出设计机械化、管理霸权化、利用功利化取向、时空弥散化、规训化结果等异化现象,造成技术时间下的“无人之境”。研究提出:以人的生命完整发展为教育旨归,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生活;变革学校时间结构,增加弹性时间和个体时间;重构学生休闲与自由时间的边界,丰富精神体验;重构时间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时间自主权。
2025年05期 v.46;No.244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 张劲松;李莹;
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良好兴趣与习惯、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幼儿户外游戏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指导影响着游戏质量。研究发现,在幼儿园大班幼儿户外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观察能力不强、指导意识薄弱、指导能力不足、指导方式欠妥、对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促进水平不高等问题。其中,教师如何指导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的开展是关键。基于此,应在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端正指导态度、提升教师指导能力、发展总结评价能力等方面着力。
2025年05期 v.46;No.244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 周玮;杨迎;
在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下,学校戏曲教学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深入剖析戏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基于调研数据揭示当前戏曲教学的实施现状与共性问题,并提出提质增效路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研究发现,当前戏曲教学存在形式单一、师资匮乏、资源不足等困境,通过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学资源等策略,有望提升戏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戏曲的热爱,实现戏曲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025年05期 v.46;No.244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 钟传志;郭晓莺;
在当代教育变革的浪潮中,学科融合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显著趋势。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突出学科综合”的理念,为艺术教育领域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该标准,深入探究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途径,分析其实施背景与内涵,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从与其他艺术学科以及与人文学科的融合等方面,阐述具体的实施策略与案例,并对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路径,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在音乐课程中的有效实施。
2025年05期 v.46;No.244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