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内在机理、现实挑战及路径探析

    付海莲;钟美惠;

    作为绿色发展视域下生产力跃迁的新质态,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绿色特质,蕴含着绿色发展的根本诉求,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新质生产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已经展现出对绿色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但是,受绿色科技创新能力、新旧动能转换以及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应立足绿色科技创新,聚焦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激发绿色发展的动力、活力与潜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能量。

    2025年02期 v.46;No.241 1-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新时代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生成缘起、现实之基和实践之道

    王俊;向绪伟;

    新时代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不仅是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还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激发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伟力和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从主体维度、历史维度和时空维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两个大局”的语境转化明确了新时代讲活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基础条件。因而,新时代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需要坚持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统一、针对性与有效性相统一、多角度与多层次相统一、创新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叙事方法,以叙事主体、受众群体、内容主题及叙事载体的系统集成来构筑新时代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会意空间。

    2025年02期 v.46;No.241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江右文化研究

  • 江右文化研究综述(2022—2024)

    王志强;

    2022—2024年江右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主要涉及江右人物研究、江右文献整理与研究、江右特色文化研究、江右文化普及四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2022—2024年度的江右文化研究关注名人、重视普及、侧重个案,有深度的成果大多来自省外高校学人,省内则是政府牵头、高校参与的文化普及居多。为促进江右文化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应提高省内江右文化研究的热度和质量,加大对江右文化研究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助力江右文化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

    2025年02期 v.46;No.241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苏轼与宁都孙氏父子交游考述

    王文明;

    北宋孙立节、孙勰、孙勴父子三人以人品才学著称当世,是江西省宁都县一个非常显要的文学家族,号称“梅江三孙”。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两次谪游赣州,与孙氏父子三人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情谊,他们交游的佳话为后世传唱,眉山苏氏和宁都孙氏两个家族也因此成为世交,且两家与陈州黄寔俱有姻亲关系。苏轼不仅与孙立节为同僚好友,还是孙勰、孙勴两兄弟的老师,病故后其子苏过仍与孙勰及其子孙虬保持联系,苏、孙两家的交往持续五十年左右。

    2025年02期 v.46;No.241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文学艺术研究

  • 空时性、越界性与指涉性:地理批评的空间重构与文化身份反思

    黄继刚;杨自豪;

    法国利摩日大学的韦斯特法尔教授所提出的“地理批评”是一种极具前沿性的空间批评理论体系。这一种理论体系融合了文学、地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通过探究表征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关系来实现对空间的多元感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空间观念。此外,韦斯特法尔不仅未将视角局限在微观空间上,还将视角扩大到全球化背景下的宏观空间,为我们提供一种在现代性危机当中正确认知自身文化和身份的方式。通过对地理批评理论体系当中“空时性”“越界性”“指涉性”三大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希冀能从韦斯特法尔的“地理批评”这一批评范式当中得到更具有当代价值的空间、文化、身份认知角度。

    2025年02期 v.46;No.241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浮声绕雀台:魏晋南北朝诗文中的铜雀台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丁太勰;

    铜雀台是曹魏政治中心邺都的第一高台,自建成之日起就进入了文学的视野。魏晋南北朝诗文中的铜雀台意象意蕴丰富:或高歌声势煊赫之大魏基业,或承载铜雀伎人之寂寞哀怨,或象征邺下唱和之风流文化,或暗示汉魏六朝之沧桑历史。从高台建筑的宏丽到深宫伎人的悲情;从风流文化的遗响到六朝政权的变迁,呈现出“物—人—文—史”的流变与转型。随着文人视角的变化以及时代审美风气的变迁,铜雀台意象也在后世不断获得新的演绎。

    2025年02期 v.46;No.241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论龙燮《和苏诗》对苏诗范本的选择

    李钟芳;张明华;

    清初龙燮《和苏诗》三卷录诗354首,其中351首以次韵的方式追和苏轼诗作。在选择苏轼诗作为范本时,龙燮倾向于七言近体诗,其追和苏轼七言近体诗的数量为198首,约占总数的56.4%。在具体对象的选取上,龙燮有意识地使用与自己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篇目,既遵循“有感而发”的原则,又尽量体现出与苏诗之间的契合点。此外,与苏轼面对的相似情境或相近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都是激发龙燮次韵和苏的重要因素。龙燮创作的和苏诗虽然只是个案,但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代诗人对苏轼的推崇程度与学习方式,能为解读清代诗坛的“东坡热”提供具体证据。

    2025年02期 v.46;No.241 46-5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出场逻辑、现实困境与纾解理路

    熊耀林;张运佳;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与行动指南。精准思维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技术逻辑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关键路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教育对象自我认知存在内隐性,精准识别难;教育主体数字素养存在滞后性,精准施教难;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存在局限性,精准评估难等现实困境。为此,需通过建强专业化前瞻型思政教师队伍,打造数字化高效能思政教育体系,构筑全方位立体化思政评价格局等举措,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化、科学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与质量。

    2025年02期 v.46;No.241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多维探析

    李函祺;管锦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政课的重点内容,高校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二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从理论、价值和实践这三个维度来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阐释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和“两个结合”理论成果,需要培养好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需要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贯通大小课堂、整合文化资源以及强化网络赋能。唯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融入思政课,成为提升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实效性的有力抓手。

    2025年02期 v.46;No.241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逻辑·隐忧·进路:青年“松弛感”现象的三重探赜

    任阳慧;王艳;

    “松弛感”是指人在面对压力时能够灵活调整心态、保持理性平和、不慌张、不焦虑、从容应对的状态。这种看似理想的“松弛感”背后,隐藏着心理失衡加剧、奋斗意识削弱、劳动效率滑坡等现实隐忧。新时代青年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松弛感”,究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心理调适驱使松弛心态、媒介传播放大文化认同和现实压力催化松弛生活。寻求“松弛”的平衡自洽,可通过强化心理建设以提升青年内在韧性、规范媒介传播以激发青年进取意识、完善社会保障以纾解青年发展压力等举措,促进青年精神生活的本真复归。

    2025年02期 v.46;No.241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教育教学研究

  • STEAM教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分析与展望

    徐新爱;孙庆括;

    基于CNKI数据库,对2014—2023年间关于STEAM教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研究揭示,STEAM教育在国内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合研究日益增多,尤其在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建模两大领域,其应用成效显著。进一步探讨了STEAM教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为推动中学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2025年02期 v.46;No.241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意蕴、价值及实现路径

    钱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振兴乡村教育。当前城市化、标准化的发展并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理想趋势。扎根“地方”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在地化教育理念提供了探索乡村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乡村学校开展在地化教育的价值在于: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有助于乡村学校特色化发展、有助于乡村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助于乡村治理的优化及完善。乡村学校开展在地化教育面临以下困境: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失联”,乡村教育“失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失根”。基于此,实现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的路径主要有建设以乡土文化为底蕴的学校文化,开发以乡土资源为特色的乡村学校课程体系,以及发挥乡村教师乡土性的专业特质。

    2025年02期 v.46;No.241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增值评价模型在中学数学成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游晓锋;杨建芹;

    研究以某市44所高中9610名学生的三年数学成绩数据为基础,对比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学生增值百分位模型和多水平模型三种增值评价方法在学校效能评估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中考和高考数学成绩为起终点计算增值;第二部分以学年为单位分阶段计算增值,并取各学年平均值作为学校增值结果。结果表明,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与学生增值百分位模型在学校增值排序上高度一致,相关系数为0.988;采用多水平模型的方法因考虑学校层面因素,排序结果与前两种方法略有差异,但变化幅度较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和0.956。总体而言,三种方法在学校效能评估中具有较高一致性,但多水平模型方法在捕捉学校层面影响因素上更具优势,能为教育管理部门选择增值评价方法提供依据,并为构建综合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46;No.241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数学拓展课教学研究

    秦春影;朱莹婷;

    聚焦基于STEAM理念的初中数学拓展课的教学研究,以“锐角三角函数”为例,详细阐述其教学过程、效果评估及反思。通过金字塔高度测算这一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实践,促使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助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2025年02期 v.46;No.241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 基于“自组织”理论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行动路径

    范小虎;许鹤;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不同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层次类型的高等教育资源统筹配置,优化整合的过程。当前,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还存在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发展水平的“参差错落”、协调发展的“政策缺位”等阻抗因素,严重制约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成效与进程。运用“自组织”理论,可以有效审视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缺失,指导深入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从“自组织”理论来看,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应有效明确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强化政府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主导功能,科学谋划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协同行动,大力增强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政策供给。

    2025年02期 v.46;No.241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PAD+PBL”教学模式在陶瓷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创新

    陈正凯;徐婷;

    陶瓷设计课程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设计思维,锻炼其实践和动手能力。为此,研究“PAD+PBL”教学模式创新应用于陶瓷设计课程,通过主动学习、设计与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结合,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2025年02期 v.46;No.241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大学日语教学路径创新研究

    万利萱;

    大学日语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分支,应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大学日语教育的新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分析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困境,提出要设置知识、能力、价值、行动“四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充分挖掘日语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丰富的思政内容,分阶段实施线上线下与显隐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创新路径,为推进高校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46;No.241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经济与管理研究

  • 促进金融人才培养适应生成式AI的对策思考

    江世银;王蕾;张杰;

    近年来,生成式AI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上,还深刻改变金融数据的运用模式,有力推动传统金融业态与模式的突破,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然而,随着生成式AI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难以适应这一快速变化。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生成式AI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成为金融人才培养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若金融人才培养无法主动适应这一变革,金融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基于此,深入分析生成式AI对金融行业及金融人才培养产生的巨大影响与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促进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以更好地适应生成式AI时代的金融发展需求。

    2025年02期 v.46;No.241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数字技术赋能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构成要素、现实制约与优化路径

    陈立;魏建松;

    数字治理利用数字工具、手段和平台对现有治理系统进行赋能,提高治理效率和效能。数字技术赋能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构成要素包括供给理念、供给内容、供给手段、供给要素及供给主体。在社区公共服务数字化供给实践中存在共享多元协同数字治理理念不明确、供给内容碎片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以及数字鸿沟等现实制约。为提升数字技术赋能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效能,应不断强化共享多元协同数字治理理念的价值引领,健全社区公共服务整合与差异化供给机制、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以及完善多元主体数字协同供给。

    2025年02期 v.46;No.241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制度回顾与现实思考

    邓永禄;吴艳华;

    审计制度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和审计效果的最终实现,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领导审计整改和制度建立健全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对审计整改的发展、变迁发挥着关键作用。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多次领导研究部署审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一直把审计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审计制度的演变,不断把审计整改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推向深化。文章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审计工作变迁的历史脉络出发,对审计的内容、形式、名称、范围的变迁内容进行阐述,并对其进行了现实思考,认为要提升审计监督成效,需要巩固和深化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发挥党政联合发文的优势作用,充分借助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的工作,以系统化的审计顶层设计,助力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新篇章。

    2025年02期 v.46;No.241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