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子适;梁宇轩;
古代地方之间存在争夺名人籍贯的现象。明清时期,奉新与靖安的方志记载了关于刘眘虚的籍贯之争:两县地方大族乡绅作为方志的主要编修者,通过撰写考辨文章、改变籍贯书写范式、附会古迹地名、新修刘眘虚墓等方式,对刘眘虚籍贯的归属进行了争夺。究其本质,这场争夺实是为了获取刘眘虚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意义,意在彰显一地的文化源流、贤才资源,并由此塑造乡民的文化认同与价值体系,其后承载着地方乡绅的教谕意图。由于刘眘虚在江西具有特殊的文学地位与乡贤的身份,可以作为象征“模范”的文化符号,故各县乡绅都力图借助方志争夺刘眘虚之籍贯,建立这一文化符号与当地的联系,以此教化风俗、约束乡民,继而强化乡绅群体的地方权力。
2025年03期 v.46;No.242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 张少娜;吴维泽;
明清时期,受地理环境与地方教化的影响,赣南长期延续着传统的农耕模式,民风亦随之呈现出了崇信灵异、闭塞保守的特质,这构成了赣南与外界交流匮乏的内在逻辑。与此同时,闽粤的匪乱与流民掠夺式的农业垦殖,进一步加剧了赣南的社会矛盾。然而出于财政与劳动力的需求,赣南地方政府不顾本地旧民的意愿,依然为闽粤流民提供了跨行政区域流动的政策支持。彼时,赣南地方宗族势力持续增强,以血缘为纽带,促成了区域人口流动。在此背景下,明清时期,赣闽粤三地开展了以血地缘式迁居为主的互动,实现了三省之间的密切往来,推动了赣南地方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过程既展现了传统与变革的交织,也为区域间的融合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025年03期 v.46;No.242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 张勉柏;
刘承直,字宗弼,赣县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进士。考其生卒年,应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卒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后。刘氏成长于儒学世家,家学渊源深厚,故在元、明两朝均得以任官。通过梳理宦迹可知,其仕元时曾任欎林州同知、韶州别驾,元末政治崩溃之际弃官归乡,后加入朱元璋集团,在建明前及明初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潮州同知与浙江按察司佥事,洪武五年(1372)以疾致仕。他在元明之际的政治境遇,不仅反映了该时期南方士人的出处进退状况,而且也揭示了建明前后朱元璋治下文官政治由开明转向专制的过程。
2025年03期 v.46;No.242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